红尾热带鸟

Phaethon rubricauda   Boddaent
   

  25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
成鸟:全身白色而有似丝一样的光泽,有时还渲染些玫瑰色,尤其是在背部;眼及穿眼线均黑;翅上和两胁缀以黑点;初级飞羽和尾羽均具黑色羽干;中央一对尾羽特细长,其向羽端的大部分呈红色,特别明显,故名红尾热带鸟。
嘴红,鼻孔处有些黑纹;脚以及足的基部近绿;足的余部悉黑。
量度(据张万福,1986)。
性别 嘴峰 翅 中央尾羽 外侧尾羽
♂♀ 55—65 317—327 357—472 90—105
幼鸟:大致似成鸟,但嘴由黄色至黑色不等;背部有黑色横斑;尾缺中央2根红色长羽(据王嘉雄等,1991)。

生境信息

此科亦称鹲科。从前有人把它与军舰鸟科(Fregatidae)并列为一类,但由于这科的尾特形延长,与其他海鸟不同,所以现今一般都把它另立为独立科。
鹲科只有一属3种,均得见于南海我国海域中,但均甚罕见。每种曾经分为若干亚种,实则所分亚种大都认为是不同色型而已。
为中型海鸟。嘴形尖短,先端无钩,嘴缘具锯齿状突起;鼻孔狭小而透开。翅长而尖,第1枚初级飞羽最长;中央尾羽形特细长,状若飘带,飞行时易于识别;跗蹠甚短,位于体的后方;足具全蹼。
头骨呈索腭型;犁骨发达而明显;喉囊形小而被羽。雌雄两性羽色相同。
热带鸟主要栖息于海洋性岛屿峭壁上,平时常单独或成对在海洋的空中徘徊,高达20m或不止。在盘旋中,极目探视海面寻找饵物;如有所见,就急降而下,投入水中卸取。食物主要为飞鱼及软体动物中的乌鲗、章鱼等。浮于海面时,尾常高高上跷;在地面上仅能拖着两脚走动,相当笨拙。繁殖时,常结群筑巢在海岛峻岩间的隐蔽处。

国外分布
分类讨论

亚种分布 据Peters等(1979,vol.1,2nd ed.),这种红尾热带鸟计有3个亚种,其中见于我国台湾省仅1个亚种:Phaethon rubicauda melanorhynchos Gmelin。
据王嘉雄等(1991),在台湾曾获得3只,分别于1937年5月在高雄往小琉球的船上,1970年于澎湖列岛,1987年于屏东市获得。

引证信息